Hi,
過去小弟作為一個教練,問問題是家常便飯,如何問問題也實在講得太多,不如今天先研究一下一個更根本的課題: 究竟什麼是問題?
在這個數據驅動的時代,一切似乎都是為了提供答案而設,Google 每天處理的搜尋量達到驚人的 137 億次,等於每年近 5 兆次,被鋪天蓋地的答案包圍著,我們可能會錯以為自己是朝著肯定與正確前進,但真的嗎?
儘管整天都在問問題,我們很少在提出問題的那一刻,停下來注意自己應該問什麼問題,我們的問題,逐漸變成自動檢索資訊機器,問題的真正力量,亦因我們執著要獲得快速答案而被削弱。
那麼究竟「問題」是什麼呢?
字典通常能給我們不少洞悉,但今次可能會有點失望,因為絕大多數的字典,對「問題」一詞的解釋,普遍是「為了引出資訊而措詞的句子」,換句話說,問題只是為了答案而存在,怪不得今時今日越來越少人提出問題,反正只是要取得資訊,上網搜尋不是更簡單直接了嗎?!
其實問題有五種功能-獲取資訊、澄清情況、促進參與、說服影響、反省檢討,字典定義中提到的引出資訊,頂多只是問題的五分一功能而已。
小弟又會如何定義「問題」呢?
這只是小弟的個人定義,小弟認為問題是「啟動整理想法的一種表達」,上述除了「獲取資訊」外,其餘四種功能明顯地是整理想法後的結果,而「獲取資訊」其實也是在整理想法後,才能確定什麼才是合適的資訊。
因此若要使問題發揮最大效果,就需發問必須先行整理想法,才能得出答案的問題,簡單來就,便是必須經過反覆思索才能回答的問題,哲學家們的問題,往往窮一生的思索,仍未得出解答。
那豈非浪費時間?
問題的效果非在答案,而是在思索過程中。
Keith
Explore, Exceed & Excel